Lohas Taiwan

0

臺灣最早的原住民聚集地-艋舺

愛台灣 2010/02/25

,又稱文甲,是臺灣最早的原住民聚集地平埔族凱達格蘭語「Moungar / Mankah」,台北歷史上,三市街之一,今名萬華亦為當時原住民發祥地[來源請求],為台北市發源地,其最古老市街在「紗帽廚社」的故址「大溪口」,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。
艋舺-台北市萬華區
清朝雍正元年(1723年),閩南泉州三邑之晉江、南安、惠安人士渡海來此地。後搭建茅屋數棟,販賣蕃薯為生,而漸成小村落,人稱「蕃薯市」,當時台灣原住民平埔族則多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、獵產品等物與漢人交易;平埔族人稱「獨木舟」為「Moungar / Mankah」,故附近漢人以閩南語譯音,稱此地為「艋舺」(Monga,Bangka)。
艋舺因港商之利,曾經盛極一時,於清治時期,與台南府城、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重要城市,有「一府二鹿三艋舺」之稱。

清治時期移民於艋舺的有幾大閩南人族群,一是泉州三邑人,二則泉州安溪移民,三為泉州同安移民,三邑人建立了艋舺龍山寺以凝聚團結;安溪人則建立清水祖師廟為信仰核心,同安移民則在八甲庄[1]祭祀民宅中的霞海城隍神像。清文宗咸豐三年(1853年),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為基地,發動「頂下郊拼」攻擊,協議燒毀而穿越了安溪人信仰中心艋舺祖師廟,突襲同安移民,並將奉祀著霞海城隍的同安移民殘部,逼到了大稻埕,誰知艋舺港口卻後因淤積,逐漸被大稻埕取代。

依據台灣堡圖,艋舺的範圍北至忠孝西路,東至中華路一段(台北城西城牆),西至淡水河,南至三水街。現代一般人將三水街以南至縱貫鐵路[2]之間也當作艋舺的一部份,但是三水街以南至大排水溝[3]的地段是下崁庄。反而忠孝西路以南至貴陽街的地段本屬艋舺,現代一般人卻視為「西門町」[4]。

日治時,因「」以台語發音(Monga,Bangka),與日語「萬華」(Manka)相似,「艋舺」因此被當時的官府易字為「萬華」,今日本省人猶稱其為「艋舺」。

維基百科

Tagged with:

About Author

愛台灣

已屆40而不惑之年,希望能夠應用自己的經驗,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心力。 因為本身工作的關係,所以在產品整合行銷,網路行銷,電子商務,業務開發,營運管理,與創意發想等領域,都有所涉獵。 希望透過這些經驗,能夠協助台灣319鄉的在地企業,有效的應用新科技,不只將商品行銷出去,擴大營收規模。同時也可以將人潮引導到在地,進行消費,活化地方經濟。 View all posts by 愛台灣 →

Leave a Comment

Login to your account

Can't remember your Password ?

Register for this site!



Too Short Hint: Use upper and lower case characters, numbers and symbols like !"?$%^&( in your password.